新華報業網 > 南京 > 要聞 > 正文
蘇從哪里來|石臼湖邊,5000多年前的“南京人”長啥樣
2023/04/13 16:28  新華報業網  

  “寧鎮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是正在實施中的“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課題,將通過在寧鎮地區開展系統考古工作,以孔塘遺址、薛城遺址、點將臺遺址發掘資料為基礎,構建寧鎮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和年代標尺,探討與周邊文化的交流和影響。

  位于南京市高淳區的薛城遺址,是南京地區已知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稱為南京最早的原始村落。從1997年以來,對這處史前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工作始終持續,不斷有新的學術成果出現,豐富著人們對寧鎮地區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認知。

  薛城遺址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迄今為止發現的南京最早村落

  “薛城遺址的發現,還要從1997年8月3日出現在我眼前的那件磨制石錛說起?!?4歲的高淳老文物工作者、時任高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濮陽康京向記者回憶起薛城遺址發現的經過。那個炎熱的夏日午后,四個青年農民拿著一件制作精致、石質細膩的石器來到文保所,詢問這個老物件是不是古董,如果是賣給文物部門又能值多少錢?濮陽康京一眼認出,這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錛。他連忙詢問石錛發現于何地。四名青年回答,這是在薛城鄉衛生院基建工地上撿到的。

  薛城遺址出土陶罐。

  出于文物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濮陽康京意識到,薛城鄉衛生院的基建工地下肯定藏著“大文章”。他趕往現場查看,發現現場開挖的土坑里文化層清晰可辨,散落著大量的殘碎陶器、人骨肢節、動物骨骸、貝殼等,他還采集到數件石斧、石錛、陶紡輪、陶罐等。濮陽康京作出判斷,這是一處典型的古文化遺址。

  在和衛生院協調,將基建工程暫停后,濮陽康京迅速將這一情況報給了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很快,南京市文物局的專家來到薛城,確認此處系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不久,由南京市博物館和高淳縣文保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就對已暴露的部分墻基溝槽進行搶救性發掘,并對遺址進行全面的調查和勘探。

  薛城遺址航拍圖。

  對薛城遺址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從1997年9月4日開始,到12月17日結束,發掘面積約120多平方米,共發現墓葬115座、灰坑91座、房址2座、灶坑2個、柱洞16個,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 500 余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1997年,第一次考古發掘薛城遺址。

  參與多次薛城遺址考古的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志高介紹,通過多次調查勘探和考古發掘可以確認,薛城遺址是新石器時期的一處人類聚落遺址,距今5000—6300年,總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是南京目前發現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可以說是迄今所知南京最早的原始村落。

  5000多年前的“漁家女”

  高淳地區自古水道縱橫、湖沼密布。距今6000多年前,在固城湖與石臼湖間的薛城出現了原始村落。

  滄海桑田,歲月更迭,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薛城遺址,經過多次考古發掘揭示出來的遺址如今在玻璃罩下完好保存,南京遠祖——薛城先民從生到死的生活似乎觸手可及。

  薛城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氏族墓地,距今約5000—6000年。1997年的首次發掘中,12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就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墓葬115座,分布十分密集,有些區域上下疊壓達到三層之多。大多數墓葬采用平地掩埋的方法,少數有長方形豎穴淺坑,未見木質葬具痕跡。

  M15墓骨骸

  盡管已“沉睡”了5000多年,相當一部分死者的骨架依然大致完好,這在史前考古中極為罕見,也為體質人類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絕大多數墓葬中骨骸頭部向東北,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少量二次葬、俯身葬和側身曲肢葬。通過人骨初步鑒定結果可知,墓地基本上按照男女分區埋葬,反映了當時特定的社會組織結構。專家還發現,薛城先民有拔齒習俗,以及隨葬豬獠牙或豬下頜骨的特殊葬俗。墓葬中,隨葬品也沒有明顯的多寡之別,以3至4件居多,個別墓葬隨葬品達20余件,隨葬品可分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四類。

  薛城遺址上發現了大量尚未朽壞的骨骸。

  編號為M15墓的骨骸是所有遺骸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只見她仰身直肢,頭向上40度,隨葬有豬牙、骨錐以及陶紡輪、豆、鼎、罐、缽等七件器物。高淳區文保所所長周蘇梁介紹,為了再現薛城先民的樣貌,他們委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張建軍對M15遺骸進行了面容復原工作。張建軍對頭骨進行了拼合,對下頜骨進行了重新加固,對顴弓進行了必要修復,五官成形后再植入了毛發,增添骨肉。根據現場發掘的遺物,推測她生前是一位漁家女。

  根據M15墓骨骸復原的薛城“漁家女”

  如今,在薛城遺址的展廳,參觀者能夠看到這位新石器時代的“南京人”,她身高160厘米,身披人工紡織的粗麻布,脖子上掛著體現漁獵生活的貝殼飾物,皮膚黝黑,身材健碩,目光炯炯,隔著玻璃凝視著5000多年后的現代人。

  “龍形”蜆殼堆塑,原型是鱷魚

  薛城遺址的下層,是薛城先民的居址,有房基、柱洞、灰坑、灶穴等遺跡,成組成片集中分布,距今約6000—6300年。

  先民們居住的房址為近圓形半地穴式,居住面光滑平整。房址周圍分布著圓形或近方形的柱洞,部分柱洞底部墊有紅燒土塊或陶片作為柱礎,并有過道與房址相連?;铱臃纸蜒ê蛷U棄物坑兩類。窖穴發現較多,呈環形有規律地分布于房址周圍,多為規整的深坑,不少深坑底部發現有魚蚌類遺骸,有的還有臺階。專家推測,先民在坑內暫時放養魚類或螺蚌,便于捕撈食用?;铱觾冗€發現了大量人類吃完遺棄的魚、龜板、螺、蚌等骨骸。

  薛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平日里,這些湖蕩居民依靠紡織、捕魚、養豬和種植等為生,用雕刻精致的骨簪綰住頭發,使用彩繪陶器。陶鼎是他們的主要炊器,另外還有三足缽、平底釜、淺盤豆、高圈足杯、小罐等,使用的石器則有斧、小刮削器等。

  通過與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比較,考古專家們發現,薛城遺址某些文化因素與鄰近地區相近似,但也存在差異。薛城遺址的出土陶器就顯示出較強的自身特征。如早期陶釜肩附雞冠形鋬,腹有一圈窄檐,并見有大量外側帶凸脊的扁鏟形鼎足。中期陶器以各種類型的平底釜、筒形罐、三系缽、彩繪豆等為代表性典型器物。三系、三鋬或三組鏤孔等裝飾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反映出其文化面貌與周邊的寧鎮山地、太湖流域等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較大差異。為了反映該遺址自身的地域文化特點,考古界將其命名為“薛城文化”,并推斷薛城文化早期約相當于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約相當或略早于北陰陽營文化第二期,晚期約相當于崧澤文化中、晚期。

  薛城遺址出土的玉器。

  薛城遺址出土的陶器。

  從1997年開始,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高淳區文旅局等單位多次對薛城遺址進行聯合考古發掘,每次都有引人注目的發現。2021年,南京師范大學在薛城遺址設立考古教學實習基地。2021年,考古專家在薛城遺址發現一處“龍形”蜆殼堆塑,據推斷其原型可能為湖蕩地區常見的鱷魚,與先民的原始信仰、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南京師范大學彭輝副教授介紹,去年,考古隊在薛城遺址揭露了一批相當于馬家浜文化晚期—崧澤文化晚期的墓葬,并首度辨識出相當于崧澤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的臺型聚落遺存。

  南京師范大學師生在薛城遺址考古現場。

  對薛城遺址的前四次考古發掘總面積不到700平方米,只占整個薛城遺址6萬平方米的極小一部分。記者了解到,隨著“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對薛城遺址的考古發掘還將延續,越來越多的考古新發現將有助于進一步構筑寧鎮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闡釋寧鎮地區在長江下游文化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于鋒

標簽:
責編:鄭亞群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并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ad_image_看圖王.jpg
信長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權.jpg
微信圖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圖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關網站

二維碼.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網上不良信息_00.png
動態.jpg
? 欧美俄罗斯50老熟妇,欧美肥妇毛多水多bbxx,欧美肥婆性交,欧美国产日韩欧美国产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