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2022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在第九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際,由省委宣傳部、省廣電總臺聯合出品的紀錄片《銘記》,于12月13日晚在江蘇衛視、荔枝新聞等平臺與觀眾見面。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為該片題寫片名。
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到南京城祭,再到國家公祭;從紀念館建設、展陳設計、重點文物、歷史研究與國際傳播等多個維度,紀錄片《銘記》創新視角,首次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核心敘事載體,帶領觀眾走近南京大屠殺慘痛記憶的親歷者、挖掘者、研究者、傳播者以及普通參觀者,傾聽他們的記憶故事;探討守護、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當我們凝望歷史,歷史也在凝望我們。30萬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血與淚、辱與痛牽引出的歷史,成為人們共同的悲慟、記憶和力量?!暗?,我來看你了,帶著你的外孫來了,你離開我85年了……”紀錄片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哭墻”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周萬榮的女兒陶秀華獻上鮮花,訴說思念。2019年12月3日,這位九旬老人從蘇州專程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父親。周萬榮被日軍擄走殺害的那一年,陶秀華(原名周成娣)只有11歲。2019年,周萬榮的名字被刻上“哭墻”,成為墻上第10665個名字,也成了墻上目前“最新”的名字。
紀錄片講述紀念館一期設計者、建筑學家齊康的故事。齊康出生于1931年。1937年,6歲的他是在日軍的飛機轟炸和逃難中度過的;父親齊兆昌1937年留在南京,見證了那段慘痛歷史。齊康憶起第一次去紀念館館址時,那里還是一片荒地,“地上一挖,白骨就有了,所以我就用‘生與死’來表現,‘生’就是草坪,‘死’是鵝卵石,中間還有枯樹,還有母親在尋找自己的子女(雕像)?!?/p>
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主持設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第二期擴建工程。二期工程歷時兩年多,擴建后的新館占地面積為原先的近4倍。主陳列館位于最東端,是一個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何鏡堂團隊保留了施工中發現的19具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發掘點,并在其上方特意開了一處天窗,命名為“蒼天有眼”。
今年9月2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增加別具巧思的新作品——一棵會“唱歌”的樹。樹冠內放置4臺定向超聲波音響傳導裝置,游客坐在樹下東、西、南、北4個方向,分別能聽到《南京難民合唱曲》《感同身受》《勝利號角》《生命之光》4段不同主題的音樂。紀錄片里,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們,在歌聲里回望歷史,憧憬和平,感受生命的頑強和勝利的來之不易。
設計者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魯安東回憶:“有一天,我從冥思廳參觀出來,往北看,可以看到‘勝利號角’雕像;往西邊,是和平女神雕像;南邊的紫金草草坡,體現一個民族的綿綿不絕的生命力。我想如果能把4個景、4種敘事和體驗匯聚到一個點,讓它成為整個館的一個樞紐,它會是親切而宏大的?!?/p>
該片從策劃到播出歷時一年。為呈現更多細節,攝制組長期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蹲守拍攝,在國內外采訪數十位親歷者、見證人,搜集大量珍貴檔案和原始影像,對紀念館建館37年來的數萬條參觀者留言進行整理和選擇。其中,“勿忘”“銘記”“和平”是最高頻的留言詞匯,片名《銘記》正是受到參觀者最高頻留言詞匯的啟發。從個體情感、國家公祭、世界記憶遺產3個層面,《銘記》串聯起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在不斷銘刻、擦亮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過程中銘記歷史、呼喚和平。
據悉,本片于13日19:30起在江蘇衛視播出,江蘇城市頻道19:40起播出,江蘇教育頻道和江蘇公共·新聞頻道19:50起播出,荔枝新聞、我蘇兩網兩端同步推出。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