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8月20日,被命名為“一個人的力量”的張純如閱覽室在美國舊金山市中心開設。張純如生前在大洋彼岸點燃“直面歷史真相、追求正義和平”的火把,并將它傳遞給其他人,如今仍在繼續!第九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新華日報全媒體國際傳播部聯合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共同推出《讓世界看見南京1937——走進張純如的時空記憶》系列融媒報道,謹以此向張純如和所有向世界講述南京1937的人們致敬,捍衛人類和平,攜手創造美好未來!
【純如和她母親,是我通訊里的雙主角】
沈崢嶸:從1999年開始,報道這段歷史持續23年。我清晰地記得,2012年5月22日,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帶著用心血寫了近6年之久的《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一個母親的回憶錄》的中英文兩個版本,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是那一天,我在新華日報專欄《崢嶸記錄》首次嘗試人物通訊雙主角:A是張純如,B是她的母親張盈盈。事實上,她們無法分開。
“每個人都會死兩次,一次是肉身的死去,一次是記憶中的消亡,當故事就此失傳,我忍不住流淚?!边@是張純如寫的一段話。她的本意是說,“看到很多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去世了,要搶救性地、用英文將這些遇難者從遺忘中拯救出來,在西方世界替這些喑啞無言者和歷史呼號?!比欢?,當純如自殺去世后,母親張盈盈再看這句話,流淚不止?!拔覜Q定要寫一本書,記錄女兒真實的這一生?!边@一寫就近6年。其實,這也是一個母親“療傷的過程”。
張盈盈是哈佛大學的生物化學博士,沒想到在晚年,也做起與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化學完全無關的事情:寫書,為南京大屠殺歷史在西方的傳播奔走。這位母親在走女兒未走完的路。十年過去了,她和愛人依然如此,此后的兩年,我在紀念館采訪中遇到過張盈盈和愛人張紹進,他們精神很好。他們身后的人群越來越多,今年隔著越洋視頻看到他們,看到他們白發旁的鳶尾花和張純如閱覽室,我感到一種力量,直面歷史真相的力量,追求正義和平的力量,還有母愛的力量。
母愛的力量在于:愛孩子,且用孩子喜愛的方式。在純如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張盈盈都是:支持。即使對她的撒手人寰,也都是:理解。6月16日是張盈盈的生日,純如懂事起,在母親的每個生日都會寫信或明信片。最令張盈盈感傷和潸然淚下的,是純如1981年6月為母親生日寫的小詩:“是誰值得我用一生回報/我的母親/有朝一日,當你衰老虛弱/那就是輪到我照顧你的時候?!碑斈?,純如13歲。而23年后,她用無奈的槍聲違背了諾言。母親卻無半句責備。
“我不替純如后悔,我也不后悔她這樣?!睆堄f,“有些人的一生便是專為別人而度過的?!睆堄?,這位偉大母親,說這話的時候堅定、淡然,她也注定無法被歷史忘記。
【大洋彼岸有那么多人受到張純如影響】
付巖巖:8月下旬,得知位于美國舊金山市中心的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開設了一間張純如閱覽室,被命名為“一個人的力量”。此前多次聽采訪過的人提起張純如在海外的影響,就特意留心關注。
2018年,采訪約翰·馬吉之孫克里斯·馬吉時,他提起過高中時想從書上找到這段歷史,但當時西方國家能找到的資料有限,直到上世紀末,通過張純如出版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才詳細了解到這段歷史。
10月末,聯系到張純如的媽媽張盈盈,跟她聊起張純如,也聊起張純如閱覽室,張盈盈對人很親切,每次都是稱呼她為張媽媽,她談到女兒過世后自己繼續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這也是女兒生命的另一種延續。說起張純如閱覽室的命名,張媽媽談到幾年前張純如公園成立時,建筑師用張純如的格言“一個人的力量”命名公園,于是張純如閱覽室成立時張媽媽也想到用這個名字。
后來又通過張盈盈聯系到了張純如閱覽室的策展人趙湘君,她談起那些曾經在張純如寫《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時提供過幫助后來又受到張純如影響的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聯合會的人們,以及張純如公園和張純如閱覽室的義工。趙湘君也談起在張純如閱覽室遇到的人,如有對阿根廷夫婦,先生曾經來過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一次,后來帶夫人又專程來參觀張純如閱覽室。
當談起想一起做張純如的策劃時,趙湘君帶上設備,和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兩位理事李競芬、袁文一起從舊金山到圣荷西,沿著張純如的足跡,拍攝下許多跟張純如有過交集的人。
“忘記過去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這是我們銘記歷史的意義?!笔盏节w湘君發來的這條信息時,記者正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采訪,當時南京連綿幾天的雨剛剛停,天漸漸變晴,霧氣逐漸散去,張純如的雕塑變得清晰,一束光穿過樹葉照射在張純如雕像上,一切在雨后的陽光里閃閃發光。
【報道張純如,我更理解了生活的這座城市】
蔣楚嫣:看到張純如的照片,第一印象,她真美,烏黑如同瀑布般的長發,挺拔的身姿,神情自信。但我又了解到她年紀輕輕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她一定經歷了很多。
閱讀南京大屠殺史料的時候,我有一次因為書中血腥的場景而做噩夢。我理解了,原來僅僅是閱讀這些往事,就能給一個人帶來這么大的心理沖擊。
閱讀張純如媽媽給她寫的傳記,張純如的形象變得鮮活起來。我甚至發現了許多她和我的共同點:對事情有很多想法,有時候不愿意隨大流,想當一個作家,對一切充滿了好奇。我住過她住過的紐約大學宿舍,接觸過她這樣才華橫溢、活躍的學生,受過和她類似的大學教育。我想,我是理解她的。我為她的自殺感到不幸,敬佩她的勇氣,尊敬她雖然離開了,至今依然被人們銘記,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這個世界。因為她超凡脫俗的勇氣,她變得與眾不同。
參加張純如圖片展的時候,我認識了許多和張純如有過交集的人,他們或多或少都受了張純如的影響。我看著張純如展覽上她神態從容、眉清目秀的照片,腦海里蹦出了一句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p>
在不斷了解和報道南京大屠殺、張純如的過程中,我更理解了我從小長大的城市。我希望南京可以越來越好,我希望張純如一直振臂疾呼的正義可以終有一天得到實現。祝福南京,懷念張純如。
【她曾兩次入夢,第二次是明亮的】
錢盈盈:今年是我第一次參與國家公祭日主題報道,我的心里十分忐忑。面對那段沉痛厚重的歷史,不知該從何說起,如何下筆。沉浸式閱讀資料的第一晚,因為難以忘懷那些悲慘場景和惋惜張純如的逝世,我做了整整一晚的噩夢。
印象中的張純如,是用英語寫作南京大屠殺的作家,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完成與她的親朋和“戰友們”的采訪后,我了解到,這位人權斗士也曾面對恐懼,但她從未讓恐懼戰勝自己追求公正的決心。面對西方社會對南京大屠殺長達60年的沉默,她說她決定寫作是緣于“一種道義上的責任”。面對日本右翼分子的攻擊,原本內向的她勇敢有力地公開回應。在一次次收集資料和采訪的過程中,張純如在我的心中變得越來越具體、鮮活。我敬佩她為歷史發聲、為和平奔走的決心,感受到了她“一個人的力量”的傳遞。
張純如也串聯起了世界對這段二戰歷史研究的改變的過程,這是我在搜集資料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發現。走進張純如,漸漸地,這段厚重的歷史也在我面前清晰地展開。那是一群勇敢善良的人們的故事,他們因著同一個目標在張純如的時空記憶里相遇、集結,為歷史染上了希望與和平的底色。點點星光,匯成照亮這段歷史的星河。
在交稿的前一晚,我再一次夢到了張純如。夢中,我和張純如在當下的時空相遇,而我驚訝地發現,周遭人群中,我竟是唯一能看見她的人。她一如照片中那般美麗,我們一見如故,愉快地玩耍,親切地交談。于是,好夢一整晚。
策劃:尤健
統籌:沈崢嶸
執行:付巖巖、蔣楚嫣、錢盈盈、曹凱琪
鳴謝: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趙湘君 李競芬 袁文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淮安張純如紀念館